日元      央行利率:0.1%
10000圆
尺寸:160×76(mm)
正面图案:
水印:
福泽谕吉头像
福泽谕吉头像
反面图案: 两只鸟
5000圆
尺寸:155×76(mm)
正面图案:
水印:
新渡户稻造头像
新渡户稻造头像
反面图案: 富士山
1000圆
尺寸:150×76(mm)
正面图案:
水印:
夏目漱石头像
夏目漱石头像
反面图案: 花符
日本货币简史

  日本的货币发行银行是日本的中央银行——日本银行。日本银行发行的纸币面额有 10000、5000、1000、500、100、50、10、5、1圆等面额,另有500、100、50、10、5、 1圆铸币。1日圆等于100钱。
  日本国货币发行最早始于8世纪。17世纪(1600年)建立了日本独自的市制,1600年开始流通日本初期纸币。1871年5月10日是日圆的诞生日。这一天日本在法律上确立了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制度,同时公布了“新货币条例”,条例称:“新钱币的称呼以圆作为起源。”“圆”作为货币单位代替了德川时代以来维持下来的“两”(四进位法)1日圆的价值定为1500毫克黄金,制造金币以此为标准,金币和辅币都铸成圆形,采用十进位法。
  在日本银行成立之前,日本的纸币曾有政府纸币与国立银行券。1882年日本银行成立,并于同年10月10日开业。1885年5月9日,日本银行发行了最初的日本银行券,这是以1圆银币作为货币单位的兑换银券。1899年,日本的纸币统一为日本银行券,原来的政府纸币与国立银行券停止使用。1897年日本的金本位制在法律上被确定下来,依据是“ 货币法”,1圆的含金量为750毫克,日本银行开始发行“日本银行兑换券”。1931年9月 2日,英国停止金本位制,日本大藏省于同年12月13日宣布再次禁止黄金输出,日本银行券的兑换停止了。1938年战争期间,基于“临时货币法”,曾发行过小面额的日本银行券(1947年退出流通)。1941年银行券的发行实际上已与含金量脱钩,法律上的确定是 1942年的日本银行法。日本政府1942年发行兑换银行券(新钞)代替了日本银行券。19 46年2月26日以旧钞换新钞,将5日元以上日本银行券强制性存入金融机构,每人最多只能兑换100日元新钞,剩余部分被封存,流通中的货币减少到1/4。按规定,旧的银行券在1946年3月2日后就不再流通。
  日元汇率在金本位制前趋跌,制定金本位后较稳定。1884年与美元比价是100日元等于100美元。禁止黄金输出期间,汇价基本在100日元合49美元。1930年1月11日,黄金输出禁令解除,恢复旧平价的金本位制,1949年4月25日规定1美元等于360日元,1日元等于2.46852毫克黄金,1971年8月29日日本政府决定日元浮动。70年代以后,日元汇价几经波折,在1979年~1982年间,一直是1美元兑210~270日元,80年代以来,日元在国际市场上日趋坚挺。
  日本钞票正面文字全部使用汉字(由左至右顺序排列),中间上方均印有“日本银行券”字样。背面则有用拉丁文拼音的行名“NIPPON CINKO”(日本银行)、货币单位名称“YEN”(圆)字样。各种钞票均无发行日期,发行单位负责人是使用印章的形式,即票面印有红色“总裁之印”和“发券局长”图章各一个。
  1984年11月1日日本银行发行了10000、5000、1000圆三种新钞票。过去使用的10000 圆(圣德太子像)、5000圆(圣德太子像)、1000圆(伊膝博文像)、500圆(岩仓具视象)四种钞票仍继续流通使用。
日本央行
1997年《日本银行法》修改后,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成员为9人,包括日本银行行长1人,副行长2人,审议委员6人。审议委员来自工商业、金融或学术领域的人士,一旦成为审议委员,即成为日本银行的专职人员,与其他机构不再有关系。政策委员会成员由参众两院选举、内阁任命,任期为5年。政策委员会中,行长、副行长、审议委员独立行使职责。政策委员会成员选举产生委员会主席,历史上都是由日本行长担任

日元符号是Yen。日元是美元、欧元、英镑之后的重要外汇储备。

  日元历史

  日本政府在外汇市场的干预,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和商业人士认为日元的升值将有损日本的出口进而影响日本的行业基础。因此,日本持续地干预日元汇率,甚至是在193年决定让日元汇率浮动之后。

  尽管日本政府干预外汇市场,但是日元升值的市场压力持续增加,在1973年石油危机的影响还没有消退之前,其汇价曾经一度达到1美元兑271日元的水平。进口石油成本低增加导致日元贬值,其汇价在1974年到1976年一直在290到300之间波动。贸易顺差的增加使得1978年美元日元达到211的水平。但是,日元走强的趋势在1979年由于石油市场的振动而翻转,美元兑日元在1980年达到227。

  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日元

  20世纪80年代的前半段的,日本经常账户盈余虽然回转上升。但是,日元并没有升值。1981年,1美元兑221日元。到1985年1美元兑日元的平均价涨至239水平。经常账户余额的增加导致外汇市场上对日元需求的增加。但是,贸易日元需求的增长被其他因素所抵消。日元的利率相对于美元是非常低的,且其国际资本不断贬值,导致日本资本的净流出。资本流出导致外汇市场日元共计增加。因为,投资者借入日元购买其他外汇投资海外。这导致日元兑美元疲软,导致20世纪80年代,日本贸易赤字的快速升高。

  广场协议的影响

  1985年市场巨变发生,各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高官签署了广场协议,承认美元被高估(因此,日元也就被低估。)这一协议和市场上不断变化的供求压力,导致日元快速升值。从1985年1美元兑239日元的平均水平,达到1988年1美元兑128水平。在1995年4月,曾达到1美元兑80日元的水平,暂时使日本经济接近了美国水平。

  日元升值是出口竞争力下降,进口竞争力上升,因此降低了贸易和经常账户的顺差。然而,早先讨论过的经常帐户指数显示这种变化的过程是缓慢的。在1985年,日元开始表现强劲,但是,直到1987年经常账户一直持续上升,到1988年才开始小幅降低,在1981经历了一个更持久的下降。

  日元价值的决定

  日元的汇价是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决定的,日元供给主要来自日元持有者购买外币来购买商品、服务、资产的愿望。日元的需求则是由希望购买日元已购买日本本地商品、服务和进行投资的需求决定的。

日本是工业化国家,是自由的市场经济国家。按照购买力计算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和中国。按市场汇率计算,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与国际贸易相关的领域是高效而富于竞争力的,在农业、物流、服务业生产效率较低。政府行业之间的合作、强烈的敬业精神、高技能和相对较少的防御支出使得日本经济超速发展成为最大经济体之一。日本工业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的丰富,接受良好教育的工业工人、高储蓄和高投资率、工业的巨大发展和国际贸易造就了成熟的日本经济。包含银行、工业机构、供应商和制造商在内的“经连”组织是日本经济的一大特色,日本的其他经济特色还包括大企业集团与政府有着良好的关系,在大企业和高度团结的蓝领企业都提供终身雇用制度。最近,日本企业开始有步骤的改变着这些特色以增加日本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和盈利(后者越来越依靠股票市场而不是债券融资)。在30中,日本实体经济发展引人注目,在20世纪60年代,其增长率为10%,在70年代,增长率为5%,在80年代,增长率为4%。

  90年代,过度投资和国内政策对股市和房地产投机行为的打压使日本经济开始放缓。政府重振经济的努力并不奏效,2000到2001年的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也阻碍了日本经济的复苏。然而,在90年代,日本人均GDP仍然稳步增加。从1993年到2007年,10%的人口分布从工作年龄段移到了老龄段。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济泡沫随着股市和房地产价格的下降而结束。从1991年到1999年日本年均实际GDP增长速度为1.5%,80年代的增长率是每年4%。日本90年代的增长率低于其他主要工业化国家,与法国、德国相同。日本从盛世转向持续衰退因美国的衰退而加剧,但是2003年开始,日本经济重新以2.0%的速度增长,在2004年这一趋势得以维持。日本经济在2005年有强劲恢复的信号。以年计算,第4季度经济增长5.5%。超过同期美国和欧盟的增长速度。与过去不同的是,本次增长主要来自于消费的增加。市场预测2006年到2007年经济会持续复苏。日本首相安倍敬三致力于经济复苏,已经与沙特和阿联酋签署了关于不断上升油价的协议。

  日本货币当局希望打压日元价格来保护本国经济不受进口影响的方法可能不再有效。2003年最近一次创纪录干预的金额是17万亿日元,当时相当于1/3一万亿美元,约为日本2003GDP的3%,主要用于用于购买非日元资产。